编者语
爱情,是浪漫的诗篇,是美好的画卷。它常在鲜花与蜜语中绽放。然而,药学博士的爱情,却书写着别样的篇章。这份浪漫,不仅在于日常的陪伴,更融入到求学、奋斗和那厚重的书籍里,交织在永无止境的实验中,铭刻在需要反复验证的数据结果上。在那些为科研挑灯夜战的漫长时光里,他们互为最坚定的支持者,最温暖的陪伴者。一句温柔又坚定的“加油”,便是彼此前行的灯塔。
相聚黄科,情缘初种
2010年9月
他是来自周口的刘文亚
她是来自南阳的胡桂洲
怀揣梦想步入黄河科技学院
命运于此悄然交织
一段美好的情缘自此埋下种子
初入大学,崭新生活扑面而来。告别高考的拼搏与压力,一切都令人舒心惬意。新生“破冰”、紧张军训、庄重党课……紧凑而充实的大学生活渐次展开。就在这些日常点滴中,一次次不经意的擦肩、交汇的眼神、活动的互动,让两人渐渐走近。随着生活步入正轨,交流日益增多。
2011年元旦,两位性格互补、志趣相投的年轻人,终于走到了一起。自此,他们在大学四年乃至更长的岁月里,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侣——生活上相依相伴,学业和事业中并肩前行。
学习上,他们互为良师益友,彼此鼓励、支持,共同应对难题。在黄科大的日子里,他们积极投身各类科研竞赛与实践。每一次实验挑战、每一个项目攻关,都伴随着共同的探讨、分析与努力。这段并肩作战的经历,不仅夯实了专业基础,也在互助中不断完善彼此的知识体系。
大学四年,是学业与浪漫的奋进史,交织着无数温暖的生活点滴。他们牵手同行,走过不同城市,以脚步丈量青春,用双眼收藏风景,用心品味人间烟火,共同编织属于两人的甜蜜回忆。



毕业季来临,考研成为共同目标。在紧张充实的备考时光里,他们做彼此最坚实的后盾,互相鼓励、陪伴,以爱注入前行的力量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
两人相继考入郑州大学药学院
开启了硕士研究生的深造新旅程
奋斗路上的知心伴侣硕士伊始
他们便定下新目标
勇攀科研高峰,冲击更高学术殿堂
求学生涯中,实验室、图书馆、教室成了他们最常奔赴的地方。枯燥的学术之路,因彼此的陪伴,多了一份坚持的毅力与成功的决心。
科研并非坦途。胡桂洲回忆:“曾有一个实验连续做一个多月,始终失败,自信严重受挫,甚至萌生放弃和怀疑。”面对迷茫,刘文亚始终给于温暖安慰和支持,他提供理性分析:“别急,仔细检查实验记录、试剂和仪器,看是否有错配、过期或不稳定。调整好状态,我们再开始。”在伴侣的鼓励与指导下,胡桂洲沉心梳理,最终发现是一个关键试剂浓度配比错误。实验成功后,该研究于2015年发表为SCI论文,并助力两人双双获得“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”。胡桂洲深有感触:“挫折时向亲友倾诉很重要,‘当局者迷’,而‘旁观者清’。”

“药学专业若想进入高校或大型药企从事核心研发,博士学位几乎是必备通行证。”导师的教诲他们铭记于心。自研二起,读博的目标便在心中扎根。他们更加刻苦钻研,力求产出高质量论文,为攻博打下坚实基础。
三年硕士转瞬即逝,汗水终浇灌出硕果
胡桂洲考入中国药科大学
刘文亚考入南京理工大学
双双开启博士新征程

博士期间,两人均聚焦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、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开发,但各有侧重。刘文亚致力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机制研究,开发新型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及质谱新技术。作为主要执行人,他参与了藏学研究中心重点项目、大学生创新项目及多项合作研究,开发了基于超滤质谱、磁珠捕获和活性DNA垂钓等靶向捕获中药活性成分的关键技术,并构建了一个包含552种常见中药、36136个化合物的大型质谱数据库,为快速识别药效物质和发现先导化合物提供支撑。

胡桂洲同样深耕于中药药效物质与机制研究,专注于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创新。她作为主要执行人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项目、江苏康缘药业合作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基于靶细胞垂钓、超滤质谱等技术,开发出一套可快速筛选组氨酸脱羧酶抑制剂、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和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高效方法,已成功应用于抗过敏中药活性成分的精准识别。
回首博士岁月,两人感慨:“读博是淬炼与蜕变的过程。需不断自我探索,独立攻克未知瓶颈,常无现成经验可循。但与之相伴的,是逻辑思维、表达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质的飞跃。”他们认为,能顺利通过这场考验,得益于几个关键因素:“伴侣的鼓励与支持是最大动力,家庭是坚实后盾,导师指引不可或缺,实验室同门的互助同样珍贵。”

新起点,共谱人生华章
2019年,刘文亚与胡桂洲在求学路上携手步入婚姻殿堂;2024年,他们迎来了爱情的结晶。漫漫求学路,因彼此的陪伴而充满温暖,不再孤单。

当一家三口在南京理工大学门前留下温馨合影时,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定格——照片里,不仅记录着他们从青涩学子到为人父母的成长轨迹,更见证了一段在求知路上相互扶持、在人生路上并肩同行的动人故事。如今,这对药学伉俪已顺利完成博士学业,双双入职蚌埠医科大学,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。
从黄河科技学院的初相遇,到郑州大学的共奋进,再到南京理工与中国药科的两地坚守,他们的爱情故事看似平凡,却因共同的理想而格外动人。十余年的相知相守,既是个人成长的最好见证,更是对青春、爱情与奋斗最生动的诠释。
寄语未来
愿永怀感恩之心,铭记师恩如山;
情系母校培育,传承求知精神;
保持终身学习,勇攀学术高峰;
敢于开拓创新,贡献社会所需;
以仁心施仁术,做有益社会之人!
寄校友简介

刘文亚 中共党员
2010级药学专业校友
现任职于蚌埠医科大学药学院
2010年考入黄河科技学院,2015年9月考入郑州大学药学院,攻读硕士学位。2019年3月于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。在校期间,曾获得“优秀志愿者“、 “优秀研究生干部”和“三好研究生”荣誉称号,硕士期间,连续三年荣获研究生A类学业奖学金。

胡桂洲,中共党员
2010级药学专业校友
现任职于蚌埠医科大学药学院
2010年考入黄河科技学院,2014年9月考入郑州大学药学院,攻读硕士学位。2017年7月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。在校期间,曾获得三等奖学金2次,二等奖学金1次、三好学生、三好研究生、研究生优秀科研奖、研究生国家奖学金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、优秀应届毕业研究生等荣誉。